胃癌的治療及預防措施
作者: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:2025-11-10 13:32:06胃癌是全球范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IARC)發布的2020年全球癌癥負擔數據,胃癌在全球新發病例數排名第五,死亡病例數排名第四。在我國,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惡性腫瘤前列,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。面對這一嚴峻形勢,深入了解胃癌的病因、癥狀、診斷、治療及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。
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、多步驟的復雜過程,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,但研究表明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。首先,幽門螺桿菌(Hp)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、胃潰瘍等疾病,長期不愈可能演變為胃癌。其次,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胃癌的重要誘因。高鹽飲食、腌制食品、煙熏食品、油炸食品等都會增加胃癌的風險。此外,吸煙、酗酒、遺傳因素、胃部手術史、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胃息肉等也與胃癌的發生有關。值得注意的是,胃癌的發病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,東亞地區(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等)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歐美國家,這可能與飲食習慣、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等因素有關。
胃癌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,容易被忽視,這也是導致許多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的重要原因。常見的早期癥狀包括上腹部不適、隱痛、飽脹感、食欲減退、噯氣、反酸等,這些癥狀與胃炎、胃潰瘍等良性疾病相似,容易被誤診或漏診。隨著病情進展,患者可能出現體重下降、貧血、黑便、嘔吐、吞咽困難等癥狀。晚期胃癌患者還可能出現惡病質、腹水、遠處轉移等表現。因此,對于長期存在上消化道癥狀的患者,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、有胃癌家族史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高危人群,應及時就醫進行胃鏡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胃癌。
胃癌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。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胃黏膜的病變情況,并可通過活檢獲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,是診斷胃癌的“金標準”。此外,影像學檢查如CT、MRI、超聲內鏡等有助于評估腫瘤的侵犯范圍、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情況,為臨床分期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。腫瘤標志物如CEA、CA19-9等雖然對胃癌的診斷特異性不高,但可用于監測病情變化和評估治療效果。
胃癌的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年齡、身體狀況、腫瘤分期等因素個體化制定。早期胃癌可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(EMR)或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(ESD)獲得根治性治療,這些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、恢復快、保留胃功能等優點。對于進展期胃癌,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手段,包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,同時需進行淋巴結清掃。術后根據病理結果可能需要輔助化療、放療或靶向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。對于晚期胃癌患者,治療以全身治療為主,包括化療、靶向治療、免疫治療等,旨在延長生存期、改善生活質量。近年來,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,胃癌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,如腹腔鏡手術、機器人手術等微創技術的應用,以及新型靶向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,為胃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。
胃癌的預防至關重要,首先,應積極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。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明確危險因素,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胃癌風險。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,尤其是伴有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,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的根除治療。其次,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減少高鹽、腌制、煙熏、油炸食品的攝入,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保持飲食均衡。此外,戒煙限酒、保持規律作息、適當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胃癌風險。對于胃癌高危人群,如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胃息肉、胃癌家族史等,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胃癌。
胃癌的預后與診斷時的分期密切相關,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%以上,而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則顯著降低。因此,提高胃癌的早期診斷率是改善預后的關鍵。在日本、韓國等胃癌高發國家,通過開展全民胃癌篩查項目,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顯著提高,從而改善了整體預后。我國也應加強胃癌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,提高公眾對胃癌的認識和防范意識。
總之胃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,但其可防可治。通過了解胃癌的危險因素、早期癥狀,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,定期進行健康體檢,尤其是胃鏡檢查,可以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病風險和提高早期診斷率。對于胃癌患者,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,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,配合醫生進行治療。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,胃癌的防治水平將不斷提高,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