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十二經絡詳解
作者: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:2025-08-01 14:30:12人體經絡系統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,其中十二經脈作為主干,貫穿全身內外,連接臟腑肢節,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。這十二條經脈不僅主導著人體的生理功能,更與疾病的發生、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。
手太陰肺經始于中焦,向下聯絡大腸,向上屬于肺臟,沿手臂內側前緣行走,止于拇指橈側端。這條經脈主管呼吸系統,當出現咳嗽、氣喘、咽喉腫痛等癥狀時,往往與肺經失調有關。清晨3-5點(寅時)是肺經當令之時,此時深度睡眠有助于肺臟排濁納新。臨床上常通過按摩太淵、列缺等穴位來調理肺經。
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末端,沿手臂外側上行,經肩部至面部,左右交叉于人中。大腸經與排泄功能密切相關,便秘或腹瀉都可能反映大腸經異常。早晨5-7點(卯時)是大腸經活躍期,此時養成排便習慣最符合生理規律。合谷穴作為大腸經要穴,既能緩解牙痛,又能調節腸道功能。
足陽明胃經是十二經中分支最多的一條,起于鼻旁,下行環繞口唇,沿下頜角上行至前額,主干經頸部、胸部、腹部,沿下肢前外側下行,止于第二趾外側端。胃經主宰消化吸收,胃痛、腹脹、牙齦腫痛等都可能源于胃經失調。上午7-9點(辰時)是胃經旺盛時段,此時吃早餐最能被有效消化。足三里穴被譽為"長壽穴",對調理脾胃有顯著效果。
足太陰脾經起于大趾內側端,沿下肢內側上行,經腹部至胸部。脾經主管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,食欲不振、肢體浮腫、月經不調等常與脾經有關。上午9-11點(巳時)是脾經主時,此時工作效率最高。三陰交穴是脾經要穴,對婦科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調理作用。
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,向下聯絡小腸,上行沿手臂內側后緣至小指橈側端。心經與神志活動密切相關,失眠、心悸、胸痛等癥狀可能提示心經異常。中午11-13點(午時)是心經旺盛期,適當午休有助于養心安神。神門穴是心經重要穴位,對緩解焦慮、改善睡眠有良效。
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尺側端,沿手臂外側后緣上行,經肩部至面部。小腸經主司分清泌濁,耳鳴、肩頸痛、腹瀉等可能反映小腸經功能失調。下午13-15點(未時)是小腸經活躍時段,此時多喝水有助于小腸發揮功能。后溪穴既能緩解項強,又能治療目赤耳聾。
足太陽膀胱經是十二經中最長的一條,起于內眼角,上行至頭頂,向后沿脊柱兩側下行,經下肢后側至小趾外側端。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感冒、腰背痛、排尿異常等都可能與膀胱經有關。下午15-17點(申時)是膀胱經主時,此時適當運動有助于排毒。委中穴是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。
足少陰腎經起于小趾下,斜行足心,沿下肢內側后緣上行,經腹部至胸部。腎經主藏精、主水液代謝,耳鳴、腰膝酸軟、水腫等常與腎經失調相關。傍晚17-19點(酉時)是腎經旺盛期,此時宜靜養不宜劇烈運動。涌泉穴是腎經起始穴,經常按摩能補腎強身。
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,向下聯絡上中下三焦,沿手臂內側中線至中指末端。心包經代心受邪,胸悶、心悸、心煩等癥狀可能反映心包經異常。晚上19-21點(戌時)是心包經主時,此時保持心情愉悅很重要。內關穴是心包經要穴,對心臟疾病和胃部不適均有緩解作用。
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,沿手臂外側中線向上,經肩部至頭部。三焦經主司氣化,通調水道,偏頭痛、耳鳴、咽喉腫痛等可能與三焦經失調有關。晚上21-23點(亥時)是三焦經活躍時段,此時準備入睡最符合養生規律。外關穴既能緩解頭痛,又能治療上肢痹痛。
足少陽膽經起于外眼角,繞行頭部側面,經肩部、脅肋部,沿下肢外側中線至第四趾外側端。膽經主決斷,偏頭痛、口苦、脅痛等可能提示膽經異常。深夜23-1點(子時)是膽經旺盛期,此時深度睡眠有助于膽汁代謝。風池穴是膽經重要穴位,對頭痛、目疾有良效。
足厥陰肝經起于大趾外側,沿下肢內側中線上行,環繞陰部,經腹部至脅肋部。肝經主疏泄,調節情志,抑郁、脅痛、月經不調等常與肝經失調相關。凌晨1-3點(丑時)是肝經主時,此時熟睡有助于肝臟排毒。太沖穴是肝經原穴,按摩可疏肝解郁。
十二經脈的循行不是孤立的,它們通過特定的銜接順序形成如環無端的循環系統。經脈之間還存在表里關系,如肺與大腸相表里,脾與胃相表里等。這種聯系使得臟腑功能相互協調,病理變化相互影響。在臨床實踐中,中醫通過觀察經絡反應點、切按經絡穴位等方式診斷疾病,并通過針灸、推拿、藥物等方法調節經絡氣血來治療疾病。
現代研究證實,經絡具有低電阻、高導聲等特性,與神經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等有密切聯系。十二經脈理論不僅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,也為現代醫學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研究方向。深入理解十二經脈,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體,掌握養生防病的智慧。
?